斗拱縱橫交錯,形式多樣,種類繁多,色彩艷麗,韻律井然,當斗拱建筑披上中國色彩,視覺效果堪稱驚艷。在中國封建社會中,只有重要的建筑,如宮殿、陵寢、苑囿、壇廟、寺觀的主要建筑上才使用斗拱。
當我們遠觀或是近看一座古建筑時,顯眼的部分就是屋頂。四角飛檐翹起,有一種動態美,或撲朔欲飛,或者立欲飄,把本來靜止的建筑帶動的靈動欲活。古人對于屋頂很是講究,會在屋頂各脊處加以精美的石雕石刻等裝飾,增加了屋頂形象的藝術感l染力。
依據一些古代器物上的構造圖畫,大家估測,斗拱在西周藻井時就已呈現。從那時直到南北朝期間(420―581),是斗拱的構成開展期間。漢代時,柱頂已用斗拱承托檁、梁或樓層地上枋,但各個斗拱間互不相連。漢代今后開端在柱間運用斗拱,開始的柱間拱稱為“人字拱”,即在額枋上立一叉手,上 置一斗,承托檐檁。
從唐代到元代,為斗拱開展的老練期間。這一期間,斗拱的主要特點是柱頭所承托的梁多插入斗拱構造中,斗拱和梁架融為一體,斗拱成為各交叉點處的 加強節點。這時的斗拱已不再是孤立的支承架或挑檐構件,而是水平結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。唐宋期間(618―1279)殿式修建梁柱間遍及運用斗拱,現存唐代佛光寺大殿即是這種做法的典型代表。明清期間(1368―1911),因為木材逐步缺少,很多修建都以各種額枋作為承重銜接構件,斗拱的效果逐步下降,形制也逐步削減,在某些修建上,已淪為樸實的裝飾部件。
大家在欣賞古建筑的美感時,一定會驚嘆于古建斗拱的復雜,仿古斗拱是古建筑的重要構建,無論是磚石建筑,還是木構建筑,我們都能看到斗拱的影子。宋《營造法式》中稱為鋪作,清工部《工程做法》中稱斗科,通稱為斗拱。斗是斗形木墊塊,拱是弓形的短木。拱架在斗上,向外挑出,拱端之上再安斗,這樣逐層縱橫交錯疊加,形成上大下小的托架。斗拱初孤立地置于柱上或挑梁外端,分別起傳遞梁的荷載于柱身和支承屋檐重量以增加出檐深度的作用。唐宋時,它同梁、枋結合為一體,除上述功能外,還成為保持木構架整體性的結構層的一部分。明清以后,斗拱的結構作用退化,成了在柱網和屋頂構架間主要起裝飾作用的構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