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國建筑,自古以來,即以木構架為骨干,墻壁隔肩以維護,不負擔屋頂的重量。這種木構架,下有立柱,上有梁檁。在梁檁與立柱之間,有一個過渡部分,由許多枓型木塊與肋型曲木層層墊托向外伸張,在檐下可以使出檐加遠,這便是中國建筑數千年來所特有的‘枓栱’部分。梁架是構成建筑物的主體,而斗栱結構是木構建筑中變化明顯的部分,斗栱的萌生且發展、成熟勾勒出中國古代建筑演變的脈絡。
隨著古建筑技藝的發展,斗拱成為了古建筑的代表性語言。在很多古建筑中,都有實木斗拱的存在,比起現在來說,實木斗拱有著很高的地位,比現在的用處多多了。仿古建筑上的斗拱結構,與傳統的斗拱結構相比,雖然形似但是在技藝上已經有很大的區別,就材質而言,大部分仿古建筑都是安裝的水泥斗拱結構,而且在形神上也無法做到傳統的斗拱結構的靈動輕盈的感覺,但是這也是表明了現代人對中國古建筑技藝的一種很好的傳承。大家平時在生活中,看到一些古建筑或是仿古建筑,不妨仔細留意,也許依然會被上面的斗拱結構所驚嘆。
斗拱的裝飾作用:它構造精巧,造形美觀,如盆景,似花籃,又是很好的裝飾性構件。越華貴的建筑斗拱越復雜、繁華??拐鹱饔茫洪久Y合是抗震的關鍵。這種結構和現代梁柱框架結構極為類似。斗拱是榫卯結合的一種標準構件,是力傳遞的中介。過去人們一直認為斗拱是建筑裝飾物,而研究證明,斗拱把屋檐重量均勻地托住,起到了平衡穩定作用。
斗栱用于柱頂、額枋和屋檐或構架間,它的產生和發展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。從兩千多年前戰國時代采桑獵壺上的建筑花紋圖案。作為中國傳統木架建筑顯著特點之一的斗拱在漢代普遍使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