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屬斗拱,是中國古建上的一種構件,主要是由于用木結構,在木結構影響下產生的。先民們從觀察大樹杈受到啟發,從樹杈影響到房屋立柱上做“叉手”,做“叉手”又在樹影響下支撐橫木,因此在變體結構產生的影響下發展起來,就這樣產生出來的金屬斗拱,越發展越復雜。在許多有名的古代建筑、重要的建筑上都應用金屬斗拱。 金屬斗拱本身主要起支撐力量,在立柱之外,再承擔力量,這是運用了力學的原理。先人做屋頂,要伸出屋檐,以防雨水落下來浸泡墻壁,所以要在檐下用金屬斗拱來承擔,使其伸長。金屬斗拱由小到大,由簡單到繁瑣,由少到多,由粗糙到細致,由沒有花紋到帶花紋,由一跳到兩跳到三跳,乃至七跳,由伸出的檐子短而到伸出的檐子長來決定大小,由承重功能到裝飾功能,由一般結構到具有民族特色的裝飾題材。經歷了漫長的演變發展過程。
隨著對斗拱認知的不斷改變,工匠們總能賦予其時代的美感,除了傳統木構建筑,我們在石窟、塔、墓室、牌坊、門樓,甚至在民國和現代建筑的外立面上也常見斗拱的身影,斗拱的裝飾特性,使其在構建時代特征的同時,也讓國人感到親切。
中國文化源遠流長,很難用一個具象來表達文化的精髓,因此必須從總體意象中提煉,斗拱不僅承載了各式的屋頂,同時承托了中國人千百年來棲身之所的審美心緒,而對斗拱的詮釋仍需要中國建筑師的不懈努力。
今天,很多人都在贊揚德國人的嚴謹,而看了工藝堪比汽車發動機的斗拱結構,你就會知道我們祖先到底有多嚴謹!對于中國古人來說,不用什么鋼鐵零部件,木頭就夠了,只可惜煙l花易冷,斗拱驚艷了歷史歲月,卻并未更多地在今天華麗綻放,如今全國很多地方的建筑大同小異、個性缺失,面對各地大同小異的樓房,你可能去過很多城市,卻感覺是在原地打轉,再過一些年,還會有人記得我們的斗拱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