斗拱是中國建筑特有的一種結構。在立柱頂、額枋和檐檁間或構架間,從枋上加的一層層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結構叫拱,拱與拱之間墊的方形木塊叫斗,合稱斗拱。早的斗拱實物是戰國時期中山國出土的四龍四鳳銅方案。斗拱的發展至唐代日漸成熟,此后的歷代都對其進行了完善和補充,一般來說,斗拱常出現于那些具有紀念價值或非常重要的建筑物之上。
依據一些古代器物上的構造圖畫,大家估測,斗拱在西周藻井時就已呈現。從那時直到南北朝期間(420―581),是斗拱的構成開展期間。漢代時,柱頂已用斗拱承托檁、梁或樓層地上枋,但各個斗拱間互不相連。漢代今后開端在柱間運用斗拱,開始的柱間拱稱為“人字拱”,即在額枋上立一叉手,上 置一斗,承托檐檁。
從唐代到元代,為斗拱開展的老練期間。這一期間,斗拱的主要特點是柱頭所承托的梁多插入斗拱構造中,斗拱和梁架融為一體,斗拱成為各交叉點處的 加強節點。這時的斗拱已不再是孤立的支承架或挑檐構件,而是水平結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。唐宋期間(618―1279)殿式修建梁柱間遍及運用斗拱,現存唐代佛光寺大殿即是這種做法的典型代表。明清期間(1368―1911),因為木材逐步缺少,很多修建都以各種額枋作為承重銜接構件,斗拱的效果逐步下降,形制也逐步削減,在某些修建上,已淪為樸實的裝飾部件。
斗拱它位于柱梁之上,一個一個單體構件相融相合,親密地組合成一體,環環相扣,如蟒蛇纏繞,與屋頂相銜,可以說承上啟下。它有著一種結構的震懾力和感l染力,只因承受了難以承受的扭曲和重壓,才藏頭縮尾,在急劇的痛苦中將自己折疊起來。這是一種穩妥牢固的姿態選擇,千萬年都不會松動變形。
斗拱所承擔的責任是大的,壓力也是大的。它處在一個關鍵的力的契合點上,默默無聲地進行著力的分解,這是一種有修養有耐性的分解,不張揚,不賣弄,以其個性化的魅力與品格贏得了人們的尊重,終至成為一個有價值的符號,一個具表現力穿透力的符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