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代的冶金技術和材料科學尚不發達,還不足以制造出理想的釘子或是黏性材料。而且可以想象,無論是釘子還是膠水,都難免會破壞木材本身的完整性,一次加工完成之后,就再難改動或是拆裝,很不方便??赡芤彩浅鲇谶@些考慮,我們的古人發明了“榫卯”。榫卯的用途非常廣泛,大到殿l堂、屋架,小到家具、器械,凡是用到木材的地方,幾乎都離不開榫卯。過去玩兒的孔明鎖、今天玩兒的樂高,其實都是榫卯。
如此一來,再去理解“斗拱”的概念也就不太困難。斗拱的命名邏輯和“榫卯”相同,也是由“斗”和“拱”兩個主要構件組成:方方正正、形似米斗的是“斗”,長條狀、似彎弓的是“拱”;除此之外還多了一個斜向構件,稱作“昂”。斗拱的搭接方式在本質上也是一種榫卯:斗中間的凹槽內放置拱、拱兩端的凸起處再放置斗,如此由下至上、交替反復,構建起一攢完整的斗拱結構。
斗拱一直作為中國古代建筑的構件,尤其是宮殿、寺廟及其它建筑屋檐下,離不開一束束的“斗拱”。那么現代建筑是否也能用到古建筑斗拱呢?
當今的現代建筑材料因為本身的荷載能力強、自身密度高等問題,造成現代建筑不太需要斗拱這樣的節點,或進行一定的修改,比如,從斗拱的結構作用出發,在用鋼結構的新建筑中將斗拱轉化為斜撐。 隨著新興材料的應用,建筑支撐體系的更新,古建筑斗拱是主要受力單位,現在更多是做為裝飾。就目前的仿古建筑而言,斗拱的象征意義遠遠大于其結構意義,主要是做裝飾作用。
其實斗拱的結合 一點也不復雜,斗上置拱,拱上置斗,斗上又置斗, 重復交疊,千篇一律卻又千變萬化, 簡單的斗拱 一旦開始結合 ,卻非常復雜,斗拱說簡單也簡單,說復雜也復雜,但是萬變不離其宗——榫卯。
紫禁城古建筑的斗拱類型很豐富,如位于兩根立柱之間的斗拱稱為平身科斗拱,位于柱頂之上的斗拱為柱頭科斗拱,位于建筑四個轉角部位的斗拱稱為角科斗拱等。斗拱的初始功能是支撐屋檐,并把屋頂的重量往下傳遞給柱子。其歷史發展過程是由構造簡單到復雜,功能由純粹的支撐到集建筑力學、美學于一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