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建筑的主受力構件大體可分為:柱、梁、桁、檁、椽。傳力方向為:屋面→椽→檁→桁→梁→柱;途徑明確,受力簡單。而古建中的梁均為簡支梁,這對建筑物的抗震是很不利的,所以斗拱這一構件就誕生了;但在鋼筋混凝土結構框架中梁與柱均為剛結,梁承擔抗震作用,從而架空了斗拱這一構件;而現在屋面工程大部分采用現澆整體式,所以檁、椽等構件也成為非必須構件,可以取消。這樣會對外立面產生影響,所以仿古建筑的屋面工程成為整個工程中關鍵的節點。
很多的仿古建筑中,斗拱的使用到處可見,但是你知道斗拱結構和榫卯結構的區別嗎?
斗拱結構: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結構叫拱,拱與拱之間墊的木塊叫斗,斗上加拱,拱上加拱,層層疊加,起到支撐作用。榫卯結構:凸出的部分叫榫,凹進去的部分叫卯,榫和卯咬合,起到連接作用。榫卯是結構連接方式,斗拱是起結構作用的建筑承重構件,說成是“斗拱結構”,“榫卯結構“都不太嚴謹。
在參觀古跡時,您是否會有這樣的疑問:屋頂下一層一層的結構是什么???這個結構,其實就是傳說中的斗拱。斗拱,作為古建筑中吸引人的神秘結構,到底有什么玄機?
斗拱位于屋頂和立柱之間,起到將房檐的重量傳遞到立柱的作用。重要的或是紀念性的建筑,大都有斗拱存在。
在建筑物的部位關系上,斗拱有三種不同的位置:一是在柱之上,二是在柱間額枋之上,三是在屋角,根據清代《工程做法則例》的命名,這三種分別叫柱頭科、平身科和角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