斗拱是中國建筑特有的一種結構。在立柱頂、額枋和檐檁間或構架間,從枋上加的一層層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結構叫拱,拱與拱之間墊的方形木塊叫斗,合稱斗拱。早的斗拱實物是戰國時期中山國出土的四龍四鳳銅方案。斗拱的發展至唐代日漸成熟,此后的歷代都對其進行了完善和補充,一般來說,斗拱常出現于那些具有紀念價值或非常重要的建筑物之上。
斗拱雖然種類繁多,具體結構也各不相同,但總的來說:斗拱在結構上主要有四種部件。略似弓形,位置與建筑物表面平行的叫拱;形式與拱相同,而方向與拱垂直的叫翹;翹之向外一端特別加長,斜向下垂的叫昂;在拱與翹的相交處,在拱的兩端,介于上下兩層的拱間,有斗形立方塊叫做升,在翹的兩端,介于上下兩層的翹間的斗形方塊叫做斗;升與斗的形狀大致相同,區別在于它們的位置不同。
斗拱這種良好豎向承載能力主要有兩方面原因:一方面,盡管紫禁城古建筑屋頂重量很大,但是這個重量由多個斗拱承擔,每個斗拱實際上承擔的屋頂重量較小,這相當于對屋頂重量進行了分解;另一方面,盡管斗拱由大量的小截面尺寸木構件組成,但它們數量眾多,且每個構件均可分擔屋頂重量,這樣一來,傳到斗拱上的屋頂重量進行了第二次分解,此時傳到斗拱構件單體上的作用力已經很小了,因而斗拱構件單體不會產生破壞。
可以認為,紫禁城古建筑斗拱的運用體現了我國古建筑的力與美,是我國古代工匠汗水與智慧的結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