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家在欣賞古建筑的美感時,一定會驚嘆于古建斗拱的復雜,仿古斗拱是古建筑的重要構建,無論是磚石建筑,還是木構建筑,我們都能看到斗拱的影子。宋《營造法式》中稱為鋪作,清工部《工程做法》中稱斗科,通稱為斗拱。斗是斗形木墊塊,拱是弓形的短木。拱架在斗上,向外挑出,拱端之上再安斗,這樣逐層縱橫交錯疊加,形成上大下小的托架。斗拱初孤立地置于柱上或挑梁外端,分別起傳遞梁的荷載于柱身和支承屋檐重量以增加出檐深度的作用。唐宋時,它同梁、枋結合為一體,除上述功能外,還成為保持木構架整體性的結構層的一部分。明清以后,斗拱的結構作用退化,成了在柱網和屋頂構架間主要起裝飾作用的構件。
斗拱雖然種類繁多,具體結構也各不相同,但總的來說:斗拱在結構上主要有四種部件。略似弓形,位置與建筑物表面平行的叫拱;形式與拱相同,而方向與拱垂直的叫翹;翹之向外一端特別加長,斜向下垂的叫昂;在拱與翹的相交處,在拱的兩端,介于上下兩層的拱間,有斗形立方塊叫做升,在翹的兩端,介于上下兩層的翹間的斗形方塊叫做斗;升與斗的形狀大致相同,區別在于它們的位置不同。
斗拱如何分類以及各部分名稱?
按拱的長短尺寸可分為三類:瓜拱、萬拱和廂拱。瓜拱短,廂拱次之,萬拱長。這是清代的規定。瓜拱和萬拱常相疊并用,瓜拱在下,萬拱在上,瓜拱托著萬拱。位于正心拱位置上的瓜拱叫做'正心瓜拱'(宋代稱泥道拱);位于正心拱位置上萬拱叫做'正心萬拱'。位于單材拱位置上的瓜拱和萬拱,分別叫做'單材瓜拱'、'單材萬拱'。又可以分為'外拽瓜拱'、'外拽萬拱'和'里拽瓜拱'、'里拽萬拱'。
廂拱總是安放在上層翹或昂兩端,外拽廂拱承托挑檐枋,里拽廂拱承托天花枋。在正心拱位置不會出現廂拱,所以廂拱沒有正心和單材之別。